這裡彙集部分黎蘭老師歷年來的作品以及近兩年在行天宮社會大學油畫班的教學點滴,歡迎您的蒞臨參觀! 唯畫作圖片、文字屬本部落格所有,欲使用須經同意~

臺灣名家畫作欣賞

ㄧ‧李石樵

李石樵先生(新莊人,西元一九0八--一九九五),日據時代就讀於台北師範學校,受石川欽一郎的啟蒙,開始其一生艱辛的繪畫長跑。由於李氏的天賦與努力,北師五年級嶄頭露頭角,以「台北橋」入選台展。赴日學藝,飽受挫折。然而,李氏愈挫愈堅,日夜苦練,終能得償宿願,進入東京美術學校西洋油畫科。未料,求學期間,親人病故之病,經濟來源中輟,幾乎無法繼續學藝。幸而,憑著李氏過人的毅力與努力,畫藝日臻精進,1933年,以「林本源庭園」入選帝展。1942年,更以七次入選日本帝展、新文展之優異表現,榮獲新文展「免審查」展出資格,成為首位獲此殊榮之本省籍畫家。翌年,正式返台定居,榮歸鄉里。回國參加「赤島社」,為「台陽美術協會」八位創始人之一。戰後以私人畫室收徒授藝,又受聘於師大美術任教。全心於藝術創作從無間斷,桃李滿天下。
畫作賞析http://digitalarchives.tw/portal/collection_detail.jsp?exhibition_id=1261



二‧李澤藩

李澤藩先生(新竹人,西元一九0七--一九八九),在臺北師範學校就學時,受教於石川欽一郎先生,引發了對繪畫的與趣。畢業後先後任教於新竹第一公學校、新竹師專、師範大學、台灣省教師研習會、國立藝專,除致力於美術教育工作外,並潛心繪畫。
先生畫風樸實,偏愛台灣鄉間山水風景寫生,更獨創特有的「水洗」、「重疊色層」等風格,自成一家。

先生在早期的「台展」、「府展」以及光復後的台灣美術展、全省教員美展,屢次獲獎,並擔任審查委員,曾舉辦多次個展,六十三年榮獲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七十二年獲行政院文建會選為台灣十位前輩畫家之一。
源自;http://www.tzefan.org.tw/c_index.html
畫作賞析http://digitalarchives.tw/collection_detail.jsp?exhibition_id=201

靜物篇


風景篇


人物篇



三 . 李梅樹
  李梅樹先生(三峽人,西元一九0二--一九八三),,是台灣美術史上相當重要的本土畫家。他將畢生歲月完全奉獻在故鄉的藝術創作與民間的公共事務上。因著他的藝術創作,三峽、祖師廟、李梅樹在人們的心中已然成為一個等號。

在台灣繪畫史的研究中,一般將李梅樹先生的創作風格分成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指的是日據時期的創作,稱為外光派時期,中期為戰後至1977年生病住院前的創作,稱為台灣本土時期,晚期為生病痊瘉後一直到逝世前的創作,稱為回歸自然時期。
源自:http://www.limeishu.org/introduction.htm



四 . 廖繼春﹝1902年 ~ 1976年﹞
廖繼春先生,1902 年出生於豐原農家,自幼家境清苦。師範學校畢業後,在未婚妻資助下,於 1924 年赴東京美術學校深造。1928 年以作品《芭蕉之庭》入選帝展。回台後以教職終生,桃李滿天下。

  基於創作上出眾的表現及在台灣畫壇的代表性地位,廖繼春在 1962 年 6 月,受到美國國務院的邀請,赴美參觀訪問。在美國國務院的安排下,他得以參觀美國各大都市的美術館。透過此次國際性的視野觀察,調整了他的繪畫觀,更使他行將步向高峰的創作生命力,能及時反應博覽歐美藝術的啟發與衝擊。

  廖繼春是台灣前輩畫家中,極富眾望與親和力的一位。他在繪畫方面的成就輝煌,擅於掌控色彩,濃重的彩度及明快的節奏是他作品的特色之一,畫作明朗有深度,歡悅中見抒情。他不僅在戰前,即擁有可觀的繪畫資歷與創作成就,到了戰後,也同樣以常春的創作活力,贏得了新生代的敬重。雖然廖繼春一生曾經歷烽火歲月與憂患貧苦,但他的彩筆卻揮灑一片令人嚮往的抒情世界。他的藝術,如同一道七色耀眼的彩虹,超然而壯麗的跨越了新舊時代之間的鴻溝,昂然從戰前的過去闊步到戰後的現代。
本網頁資料取材自文建會《台灣網路美術館》http://web.cca.gov.tw/tdg/4/start.htm



五 . 陳澄波(1895年~1947年)

  陳澄波於民前十七年二月二日出生於嘉義。父親為前清秀才。從很小的時候起,陳澄波就時常抱著做大事的願望。一九二四年陳澄波赴日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師範科。一九二六年以畫作〈嘉義街外〉首次入選日本第七屆帝展。

  一九二九年三月,他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即動身前往上海。時值上海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陳澄波初抵上海,即任此會的西畫評審員。他居住於上海期間,對中國畫有更多的接觸與認識,其中特別喜歡倪雲林與八大山人的作品。在日後的畫作中,可見到其影響力反應在他的畫面上。
  一九三三年六月,陳澄波返回嘉義,已接近不惑之年,在鄉人的眼中,他仍然具有文化英雄的色彩。自從回台後,老家嘉義自然經常入畫,而且其間風格變化頗為明顯。由於開始接觸嚴格西畫訓練的年歲較晚,他早年在台灣自我摸索的痕跡一生未曾拋棄,此包括對主觀敘述意識的偏好以及強烈的鄉土色感。而在他重返家鄉後,自我的風格逐漸穩定地成長、成熟。
然由於社會時代的局限,讓他的雄心壯志終不得實踐。他在戰爭前後,那段黑暗、不安、沈默的日子裡,寫下心中最崇高的藝術形象。他相信未來將如日出般,無限的燦爛。
本網頁資料取材自文建會《台灣網路美術館》http://web.cca.gov.tw/tdg/1/start.htm